台湾大选是全球华人的民主课

作者:徐学群 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08-03-29 22:27:21 点击数:
导读: 台湾总统选举,国民党的马英九大捷,党元老在选后说:选举结果是台湾人民的胜利。这话是没错,但就是太泛了,尤其是由胜利者来说,颇有些让人不以为然。  事实上,台湾的民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当选,最终都是台…

   台湾总统选举,国民党的马英九大捷,党元老在选后说:选举结果是台湾人民的胜利。这话是没错,但就是太泛了,尤其是由胜利者来说,颇有些让人不以为然。

  事实上,台湾的民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当选,最终都是台湾人的胜利。因为在经历20年的民主洗礼之后,台湾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以选票来决定政党的轮替。而政党要想获得胜利,只有用自己的足以代表人民的行动来争取。这一模式,一如民主制度发展已超过百年的欧美。

  在这个意义上,用最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台湾的民主也不过分。民主是台湾最宝贵的资产,也是最迷人的资产。马英九对“民主”这个老师在台湾所作的贡献提出评价,绝不过誉。

  台湾的这一场大选,对全球华人来说,其实都是一堂精彩的课。对于香港、澳门这些正在接受民主教育的地区的民众来说,尤其受益匪浅。遗憾的是,由于特定的资讯环境,还在课堂之外的大陆人民,却只能是管中窥豹。

台湾这堂课内容丰富

  据报道,中央电视台在马英九当选之后,只是有选择地播出了马英九的一小部分当选感言:“从选举的结果,可以看得出来,台湾的人民的心声是什么,台湾人民希望政府清廉不要贪腐,台湾人民希望经济繁荣不要萧条,台湾人民希望政治安定不要内斗,台湾人民希望族群和谐不要撕裂,台湾人民希望两岸和平不要战争,大家说对不对?”

  大家都会说“对!”不过给人感觉是完全避开了民主两个字。或许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处在特定的环境中,大陆人民只能从这些课外材料中去领悟了。学得慢一点,也多多少少是潜移默化的受益者吧。

  为什么是民主课呢?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这次总统选举,令人心惊肉跳,总让人担心会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但最终有惊无险地由马英九取得胜利。过程之平和,让人颇觉得有些意外,细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回顾整个台湾20年的民主历程,这堂民主课无疑是内容丰富的。

  课程的背景,是国民党由当初的一个专制政党,沦落为在野党,之后又历经分裂、黑金丑闻,苦苦挣扎求存,纵有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山穷水尽疑无路之中,国民党在民主这个老师的教导之下,慢慢地学会了听民意,关心民生,也学会了如何处理民进党的一些对台湾并非紧急话题的操控,最终将民众的眼光重新聚集到经济上来。

  过程当中,国民党也一步步地从低潮中走了出来,最终重夺政权。

  另一边厢,民进党在民主这个老师的面前则是顺流而下,掌握了权力、行政资源,但成绩却步步后退。陈水扁在第一个任期内其实就没有完全尊重民意,政绩平平,再想执政已很难了。但他凭着操纵两岸议题,在意识形态上掀起族群对立,外加上两颗子弹的帮忙,蒙混过关。台湾民众在民主的课堂上,又给了他第二次的机会。

  连任后的陈水扁,不仅没有珍惜机会,吸取教训,反而在个人操守上不断地让人有攻击的借口,“天下围攻”,红衫军掀起了抗议的大浪潮。选后,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说:“民主进步党的表现不如预期,我们辜负了人民的期待”。此消彼长之下,不输才怪。

对手中的选票要非常慎重

  当选后的马英九说,他从来不敢忽视民进党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对台湾民主、台湾进步的贡献。这句话不单是对绿营民众的安抚,也是缓和族群对立的第一步行动。显示马英九是这场民主课下课之后第一个学以致用的人。

  有意思的是,陈水扁的死不下台,是这堂民主教育课下课前的最重头的内容。因为在这节课中,台湾民众充分理解到选票的好处、重要性,及其力量的强大:选过之后的领导人,如果你发现选错了,除非他自愿,不然你想要他下台,比登天还难。或者你要等到他的任期届满。

  这就更加增加了人们对手中选票的珍惜和慎重。

  这也是为什么谢长廷虽然发力,力度也很大,但最终还是差了一大截。

  马英九当选之后的感言之谦卑,如果说是他的心声,倒不如说是国民党对民主这个老师在态度上的一种战战兢兢。有意思的是,几位政治人物的表态,也表明他们在这节的政治课中圆满结业。

  国民党的主席吴伯雄说:“没有一党独大,只有人民最大!只有人民手上的选票最大,没有一个政党比人民大。”其言辞俨然与马英九遥相呼应。

  最可圈可点的是败选者谢长廷,他在败选之后,呼吁其支持者接受结果,让社会非常迅速地修补因为选举所留下来的裂痕,让人民能够很快地生活在爱与信任的环境里面。言辞之恳切,让人感动。

  他说败选只是其个人的挫折,不是台湾主体性的倒退,是民主的结果,不是民主的失败。显示他可能是民主这节课中,成绩最好的学生。有这样的一些学生,说明台湾的民主真是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 徐学群    在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2008-03-26)

 

《联合早报

上一篇:“让人讲话”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下一篇:国际奥委会促请北京保障“互联网自由”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