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必须被信仰---关于苏格拉底之死

作者:顾玲 来源:中华调查网 发布时间:2009-6-12 12:30:57 点击数:
导读:公元前399年5月的一天。雅典。天空阴云密布。囚室里,一位70岁的老者被12名弟子围在身边。  毒芹草的汁液已经碾好,盛在一只杯子里端了上来。  老者把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对弟子说,“分手的时候到了,…

        公元前399年5月的一天。雅典。天空阴云密布。囚室里,一位70岁的老者被12名弟子围在身边。

  毒芹草的汁液已经碾好,盛在一只杯子里端了上来。

  老者把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对弟子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说完,一口喝干了毒酒。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老者感到双腿沉重,他躺了下来,神志开始混乱。他对身边的弟子、朋友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了眼泪。

  这位老者就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被称为希腊孔子的苏格拉底。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顽强而孤独的一生,给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留下了“探索上诉者谜一样的面孔”。

  苏格拉底出生于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雕刻家,母亲是一名接生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后来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的职业就是和遇到的每一个人辩论伦理哲学,这逐渐成为了雅典的一道风景。经常会有异乡学者在拜访雅典时被引见到苏格拉底那里,而苏格拉底所做的就是当着众人的面,将这些自命不凡的学者驳得体无完肤。雅典的年轻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整天围在他身边,更有甚者,根据阿波罗神的一句神谕称他为“最聪明的人”。
   但是,没有谁愿意经常被别人指出自己一无所知。苏哥拉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一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加之他曾经公开批评过当时的某些制度,这必然引起了城邦卫道士的注意。在反对者的挑唆下,苏格拉底被描绘成一个善于蛊惑年轻人而且游手好闲的寄生虫。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城邦,由抓阄挑选出的501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陪审团,最后以281票对220票判处了苏格拉底死刑,罪名是“不敬神”和“蛊惑青年”。
    在执行死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周密的逃走计划,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带着家眷远走他乡。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拒绝。他说“我一生都致力于城邦的法律维护,如果我现在选择违背法律的方式逃亡,岂不是对自己一生的嘲弄吗?”就这样,70岁的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千百年来,围绕苏格拉底之死进行的类似“雅典民主的缺陷”、“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张力”等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用自己的死成就了雅典法律的活,也给我们生动地诠释了那句法律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用生命践行的信仰吧。
 

  “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踏自己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干的勾当。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如果我无耻逃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毁伤的不仅是法律,而且是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

上一篇:法律人的守与变 下一篇:网络时代的司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