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一些海外华人圈子里,时常会有这样一种困惑或抱怨:为什么大陆给台湾、台湾人、尤其是在陆台商提供那么多好处和优惠,台湾人还是不领情?为什么他们还是要闹独立、不认同“中国”?他们怎么这样不懂感恩!
可如果大家去看看台湾媒体的报道,听听台湾人的评论就不难发现,台北方面对这些优惠政策背后的目的是心存疑虑的。此外他们还认为,大陆媒体夸大了这些政策的好处,而事实上它们并没有完全落实——用中国的俗话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
本文无意纠结于这些具体分歧,而是希望从更深层次上阐明:即使中国大陆对台湾的优惠政策每一分每一厘都落到实处,其结果也一定依然事与愿违——不仅不能拉近台湾、赢得民心,反而必将使其渐行渐远。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明确这种“统战”策略的本质和逻辑,然后研判它是否能有效支持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政策目标。
实事求是地说,大陆的“优惠政策”与台湾的“金元外交”本质相同:它们都是政府行为,只不过前者的对象主要是个人及公司法人,后者针对主权国家。其本质都是一种“收买政策”(bribe policy)。其逻辑是甲方向乙方支付金钱,乙方向甲方提供某些方便、好处。其前提是,乙方必须能够保持自己的固有属性、地位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功能,否则甲方将无意继续支付金钱。举例来说,商人对官员行贿,是为获得某种方便,并藉此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但他们从来不会幻想能够收买到官员的“认同”,即让后者放弃官员身份并加入商人的行列。因为聪明的官员也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贿金,凭借的就是自己现有的官位与职权,一旦失去,便将万劫不复。故此,商人越行贿,官员就越珍爱自己的官僚身份。
明确这一点后,我们看台湾的金元外交,它就是合乎理性的:因为它仅仅试图通过金钱收买若干主权国家,让后者承认台湾为主权国家并与之建交,而不是要得到该国国民的认同,即说服当地人加入台湾国籍、促成该国政府与台湾合并。
同理,大陆也有金元外交,而且更成功,那是因为大陆以远胜台湾的总体国力迫使外交角力天平不断向海峡西岸倾斜,最近的冈比亚-台湾断交事件,就被台岛内部一些分析人士看成北京外交战的最新胜利,尽管大陆一再否认参与其中。
可是,如果北京也试图用这种收买手段去实现“和平统一”的政策目标,那就是非理性的,因为手段不匹配目的。所谓“和平统一”,就是要以和平而非武力的手段、以北京为主导、实现两岸某种形式的政治统合。这一政策的固有性质注定了其实施手段必须倚重软权力,以争取民心为最高指针。而且这“民心”还不是一般的支持、好感,乃是最为硬核的身份认同——“我想成为你们的一员”。而上文对收买逻辑的分析以及两岸交往的现状已经清楚表明,聪明的台湾人、台商,非常清楚自己能够获得这些优惠政策的前提,那就是始终保持自己“台湾人”的身份。倘若他们放弃这一认同并成为普通的大陆“中国人”,则无法继续享有这些好处。一句话,大陆政策越优惠,“台湾认同”越牢固——此南辕而北辙也。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自1994年以降,在台湾人中,“中国人”认同急剧下降,“台湾人”认同加速攀升。截止2013年6月,“中国人”认同仅占3.6%,“中国人/台湾人”双重认同占36.1%,总和不到“台湾人”认同(57.5%)的七成。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外省籍老人的离去,“中国人”认同还有更大的下行空间。
图: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13.06)
数据来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
在这个趋势下,如果北京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之政策,那就必须在认同层面上改变现状,实行一种进取型的同化政策。这种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首先,差异导致不满;然后,若差异是刚性的,不满无法缓解,最终只能导致决裂;反之,若差异是弹性的,不满得到缓解并转化为向心力,最终缔造新认同。
历史的类比总是发人深省,罗马共和国的“同盟者战争”为此做出最好的注解。
公元前91年,罗马早已成为意大利当之无愧之霸主,并率领其同盟城邦征战海外。但罗马与其盟友极不平等:罗马公民不仅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且能在对外战争中分到更多战利品;而盟友们却无公民之身份,作为辅助部队与罗马军团一同出生入死却斩获甚少。这种“刚性”不平等导致不满、嫉恨和抗争,最后盟邦联合起来向罗马宣战。三年后战火平息,但罗马人吸取了教训,不仅没有严惩战败者,反而明智而大度地授予他们公民权。从此,罗马不再是一个城邦,而是一个崛起民族的共有符号。一种弹性的差异激发出向心力,从而以全新的认同整合整个意大利半岛,并为一个世纪后一个伟大帝国与文明的创立奠定基础。不妨试想,当是时,一个罗马人环游地中海列国,受到当地城邦或部落的热情款待甚至讨好,甚或享有比当地人更多的政经权利,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罗马公民身份,那当地人又怎能指望他会放弃罗马认同,转而变成高卢人、庞度斯人或努米底亚人呢?
在明确上述政策的逻辑错位后,就要进一步追问:造成这种“手段不匹配目的”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物质主义与近三十年历史遗留下来的“招商”传统,二是外交思维(而非内政思维)。
唯物主义是中国意识形态的基础,它与物质主义在英语里都对应同一个单词materialism,都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及经济基础对其他社会部门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思维定势容易使决策者凡事都从经济手段出发,并高估金钱在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殊不知金钱虽可收买商贩,却无法换取民心。台湾当前的民主纵有诸多不足,但无可否认,一个公民社会已初具雏形。台湾年轻一代从小受到公民教育,知道伸张自身权益并习惯于批判、挑剔政府。他们对台北尚且不知“感恩”、动辄骂、呛,又怎么可能买北京的账呢?北京拿国家财富去“收买”台湾公民,既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是对大陆纳税人的不公平。须知,在一个民智已开的时代里,守拙、实诚且真心敬畏百姓的政府,才是真正大善大勇、大智若愚的好政府。
再说外交思维。据报道,在一次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及中国一位资深外交官对台湾事务的看法。他非常机智地回答:“台湾是中国内政,我是一名外交官,无权发表评论。”但紧接着他又非常诚恳地指出,目前中国外交部里有将近半数人员实际都从事与台湾事务相关的工作——他对此深表遗憾,并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尽管他的回答专业得无懈可击,却不经意透露出一个无奈且不利于“和平统一”的事实,那就是北京在事实上是以外交思维而非内政思维处理台湾事务的。老子《道德经》说的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就是说,好政府以“正道”对待人民、治理内政,以“奇谋”对外用兵、参与国际竞争。反之,对自己的人民使用谋略,无论阴谋还是阳谋,都很难得到拥戴。
在老子的启发下再看前文提到的“差异”,读者就不难明白,我们绝不是说要歧视台湾人,而是主张要首先提升大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然后把来陆工作、学习、旅游的台湾人真正一视同仁地当作中国人,一体善待。
“同胞”二字,绝不应止于口号。如果大陆每年能为“统战”投入百万巨资,却为了在旅游景点多收几十元门票而把“台湾同胞”驱赶到外宾售票窗而寒了人心,那真是太不明智了。须知,在一个自媒体网络时代,旅游者的集体“吐糟”往往比在时代广场投放的天价广告更加深入人心。
试想,有朝一日,大陆在民权保障、民生发展、法治、反腐、文教、环保等各方面都超过台湾时,那么在陆生活的台湾人就会感受到这种明显的差异,并且乐于享受这种由其“中国人”身份而带来的种种荣誉、自豪与待遇。等做到这一步,和平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女性主义者说,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就要看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女人。类似的,我们也不妨说,判断一个地区或国家是否真的有软实力、吸引力,跨国婚姻的流向就是最简单的指标。自两岸解禁以来,陆-台跨境婚姻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女人为了自身和子女获得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会用脚投出发自内心的“认同”一票。由此推断,如果有一天台湾的女孩也愿意远嫁大陆,台湾的年轻人都愿意携家带口到海峡西岸工作、创业、定居、扎根终老,那么和平统一的时机就已然到来——是为两岸之幸、东亚之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王鹏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候选人,该校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邮箱为wangfucius102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