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旧病复发
或许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够透明,或许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与北京有关的重大经济新闻,总是会激起同等强度的恐慌与兴奋,并快速引发后续反应。
因此,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消息,加上投资者意识到中国经济进入平缓扩张期,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荡。过去两天,从大宗商品到外汇交易等各个市场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随着第一季度疲软数据的公布,有关中国即将发生金融崩溃的担忧情绪迅速扩散。对中国经济如何运转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或许有助于暂时缓解市场忧虑。
在提到一场典型的金融危机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以下情况:市场对某家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体系稳健性的信心迅速消失,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为使问题简单化,我们将金融危机划分为三类。
在距今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些机构把资金撤离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曾经坚如磐石的金融机构,是危机导火索。这些机构突然意识到,在自己手中积累的成堆看似聪明的金融工具背后,其实并没有任何实质支撑。
1997年的金融危机,则经历了另外一种发展过程。当时投资者对某些国家失去了信心,并抽离自有资金逃出泰国、韩国等增长迅猛的亚洲经济体。
第三种金融危机源于公众对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的挤兑。这种情况从人们开始互相借贷资金之日起就一直存在,最近一次出现是2007年在英国发生的对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的挤兑。
以上几类传统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在中国都不可能发生。
首先,所有大型中资金融机构都由中国政府持多数股权并直接控制,其高级管理层都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直接任命。
雷曼式的崩盘在中国不可能出现,因为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只需召集所有主要银行的领导,命令他们互相之间重启资金拆借。
至于国际投资者集中抽逃资本,中国的严格资本管制使得跨境资本流动极为困难,而多达3.4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使中国政府在资本外流确实发生时,拥有充足弹药以维护自身汇率水平和金融体系。
而第三种情况——即金融机构受到企业和个人的挤兑——发生的概率同样有限,因为中国施行资本管制并且主要银行均由国家控股。
如果你突然对中国工商银行(ICBC)失去了信心,那么你也没有理由仍对中国建设银行(CCB)或中国银行(BOC)抱有希望,因为这些机构都一样归中国政府所有。
由于银行体系在事实上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力背书,中国公众只有在对执政党完全失去信心的情况下才会挤兑国有银行。而假如执政党的地位受到了动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或许也只能在令人担忧的事件列表上排在末尾。
如果我们把金融危机看作旧有秩序快速崩塌的一个短暂时刻,那么中国看起来几乎与之绝缘。但还有另一种类型的金融灾难,曾在十多年前的中国发生过。
当时,国有金融机构纷纷忙于延展、冲销并隐匿他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按照政府指令发放贷款所积累起来的大规模坏账,这是因为中国执政党不惜一切代价预防一场传统型的金融危机。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高达50%的不良贷款比率,并产生了多家僵尸银行——它们继续发放贷款,但所创造的实际经济活动不断减少。
一些分析师警告称,如今正出现与之类似的情况,因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系统扩大了向地方政府以及国家支持的基建项目的贷款力度。
中国的信贷数据显示,刺激经济增长所需的贷款规模越来越大,而信贷所实现的经济增幅却越来越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旧有模式如今再度重现。
中国金融体系不太可能出现灾难性的突然崩塌,但一种慢性侵蚀或许已经开始。
译者/马拉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南里东区尼奥大厦(MOHO国际公寓)8号楼8层1单元
邮编:100062 电话:(010)67176589 传真:(010) 67176589
电子邮件:wkflaw@foxmail.com QQ客服:8232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