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的言语边界
经济学者的言语边界
文章来源:《英才》 发表时间:2007-6-17 作者:钟伟
言语是有边界的,经济学者们因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撰文发言的时候更应有边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我哪知道?只好写自己画地为牢的边界了。 心存敬畏。作为生灵的一种,在仰望深远的星穹,默念造物的恩赐时,心中充满敬畏和感激。经济学者可以有超然的冷静,但却不能冷漠或者冷酷。言语的边界,不可不时时想到“举头三尺有神灵”。 不说废话。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貌似真理的废话,废话的特点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证伪的。举例说,历史的发展是无情的,总要从这个形态的社会向某种终极社会进步。这种论断至多不过是以偶像崇拜和极权主义为根基的理论假设,它不可能被证明为错,所以只是大言炙炙的空话。经济学者不可以讲类似的空话,例如“中国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就是废话;再如“加息不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趋势”也是废话,资本市场没有“历史”趋势,市场短期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作判断时也应交代清楚,以保证自己的判断是可错的。 不涉私域。经济学者只讨论涉及公共利益的话题,而不涉及私人领域。因此我肤浅地以为,真命题都围绕着国家是否有效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自由和私有财产,抵御任何对这些公民权利的暴力侵犯而展开,其余都是伪命题,诸如“该买房还是炒股?”、“抵房借钱炒股是否行得?”等诸多讨论,恐怕都是狗拿耗子,这是其他公民的自家事,关卿何干?交友需要趣味相投,而对其他公民,只要其行为合法,无论你是憎恶还是激赏,都需尊重和容忍,不能借诸文字来斥责。言语的底线既在不煽动战争、宗教或者民族情绪,也在于宪法。 不夸良知。经济学者容易引起国人误解,在于其绝少张嘴就是正义道德,而往往是用冰冷的逻辑和数据。我们的传统是以儒家的道德写文章,以道家的风骨治书画。结果往往是学者首先要变成社会良心,然后才能取悦他人,这非常危险。至少我深知自己的内心充满自私、忌妒和贪婪,并不能时时良知为先。因此言语的边界在于竭尽有限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居高临下地以良知为幌子乱说。 不扮先知。经济学人需得提醒自己,他往往无力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因此给出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判断的前提、时间、事件以及可能性。我时时都害怕我可能是错的,所以行文时至少应该让读者知道,我可能错在什么环节上。如果经济学人判断对了,也不要自诩为了不起的先见之明。学人对同一桩事情的预计何止成百上千,读者的甄别选择才是关键环节。 人格独立。经济学人容易和权贵合谋,公众媒体容易造噱媚众。经济学的显学地位,使得游走在权贵和媒体之间的经济学人面临更多的诱惑,因此用专业研究能力作为谋生之道十分重要。我常常自问,今天你攀附这个政治家、企业家或者领袖媒体,焉知激怒了另外一大堆政治家、企业家或者媒体呢?今天你攀附了,明天就可能被抛弃。我常常把经济学人做研究,和农民种地相比较,这样的学人看起来可能不合时宜,其实恰恰春天对待土地勤勉一些,秋天自然就有所获。 不辩论。天下众生,悠悠之口,面对断章取义去辩白往往是徒劳的。 不抱怨。和尚的底线尚且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经济学人来说,就更应做好属于工作范畴之内的种种事情。 (作者系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南里东区尼奥大厦(MOHO国际公寓)8号楼8层1单元
邮编:100062 电话:(010)67176589 传真:(010) 67176589
电子邮件:wkflaw@foxmail.com QQ客服:8232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