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老谈全球经济(上)

格老谈全球经济(上)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克里什纳•古哈(Krishna Guha)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多人认为,如果美联储(Fed)主席还是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话,面对此次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央行或许会更快、更有力地降息。

不会的,格林斯潘如是说。在他位于华盛顿康涅狄格大道的办公室里,在长达3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这位前美联储主席表示:时代不同了。

格林斯潘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要比我在任时困难许多。当时,我们不用担心通胀的苏醒,现在则不得不关注这一点。”他补充道:“相比之下,你在有些人的观点与格林斯潘不同,他们认为美联储应该大力降息。这些人包括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颇具影响力的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他们的理由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在通胀问题上犯错误(而非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犯错误),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格林斯潘并不认同这种对风险平衡的分析。他表示:“我对这些风险有着不同的估量。”

格林斯潘曾因在以往市场危机中举措有力而备受尊崇,但他对继任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迄今小心翼翼的危机处理态度赞赏有加(编者注:本文英文版发表于9月17日,伯南克已于9月18日大幅降息)。

对于评论目前的货币政策争论,格林斯潘表现得既直率,又有一点不自然。“我想,我无法继续做我一直在做的事,而又不去评论货币政策,因为我在自己的书中已经切实而又含蓄地提到了这些问题。”

格林斯潘表示:“我的主要意思是,失业与通胀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全球化通缩作用将开始衰退

在他的论断中有两个论点。其中不太有争议的一点是,美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率增长较为低缓的时期。格林斯潘表示,如果企业发现提高生产率的上佳投资机会,它们是不会对股东大笔分红的。他表示:“当前,创新机会有点饱和,相对而言,在上世纪90年代,这类机会很多。”

另一个颇具争议的论点是,全球化的通缩作用将很快开始衰退。他表示:“价格变化率,或者说是通缩程度,是与全球化的变化率相关联的。”

原先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中国和前苏联阵营的10亿工人加入全球经济,曾对世界各地的价格产生了巨大的通缩效应。但是,一旦这些工人纳入全球经济,“变化率就变成了零”。

“从中期来说,我在任时有幸遇到的通缩压力将逐渐消失。”

反对方认为,通胀预期看来还稳稳的处于低位。对此,格林斯潘显得颇不以为然。他的目光透过他那标志性的黑边眼镜,盯着采访者,说道:“这种情况将会改变。”

潜在成本压力正开始上升。他还预计原油价格将升至每桶100美元,并担心随着美国和其它富裕国家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应享权益支出(entitlement spending)将导致这些国家的赤字日益上升。他表示,在那样的环境里,通胀预期将会上升,而无需美联储首先犯下政策错误。

美国经济的全球化

很多经济学家对格林斯潘的“全球化与通胀关系论”提出了质疑。但在某些方面,他在这个关系上的具体看法并不那么重要,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他深信,如果不将美国经济看作正在经历巨变的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就无法理解美国经济的运转。他表示:“问题在于全球力量势不可当。我们无法像从前那样对美国经济做出预测。”

对于自己任内的房地产泡沫,在他的解释中,核心就是这个全球分析。格林斯潘表示,房地产泡沫“从根本上是由长期实际利率的下降所造成的”,而造成长期实际利率下降的原因,则是来自中国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大量过剩储蓄。长期利率的下降促成了房地产价格的最初上涨,而这又释放出了随之而来的投机活动。他将这归罪于人性——不过,他认为这一人性是“(过分乐观而导致的)兴奋”,而不是“贪婪”。

批评格林斯潘的人士认为,本世纪初,美联储将过低的利率维持了过长时间,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对这些批评人士来说,格林斯潘的解释是一种推卸责任。但对格林斯潘而言,他们的说法是一种狭隘的解释,极度夸大了美联储在全球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上的作用。

他指出,当美联储在2004年和2005年加息时,长期利率出现了下降,而非上升。他表示:“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长期利率“是货币政策之外的因素决定的”,是人们渴望的储蓄与投资的全球均衡发生变化的结果。

批评人士称,美联储当时应该付出更大努力,更为及时、更为迅速地加息。格林斯潘反驳道,鉴于当时通胀水平非常低,这种做法“在政治惯例上”无法接受。他表示,“外界以为我们是完全独立且拥有全部自主决定权,这是错的。”

但他表示,即便是美联储更为大胆地加息,“我们试图推高长期利率或抵押贷款利率的努力也会遭受2004年那样的惨痛失败”。

下调利率以应对危机时,不得不更加万分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