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台湾著名企业家何飞鹏,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做起,到设立几十家公司,创办50多种杂志……本书是他一路从员工做到老板的学习心得,将自己的职业心态、工作方法与成长秘诀和盘托出,帮你找到最“自慢”的本事!
【自慢的成长学习——对不在方法,对在人】
每个人都要探讨别人的成功经验,学习别人的成功方法,认为用对了方法,就有机会成功。这在逻辑上没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学习对的方法,并非能保证成功,这其中还有别的变量。人就是其中的关键,任何工具,换了人,效果就不同;任何方法,换了人,结果也不一样。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请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人的不同,自己是不是对的人,要真心面对!我曾投资一家小公司,亏损连连,我与主事者恳谈,想找原因,好协助他。从头到尾他一直在诉苦:时机不对、竞争者太强、资金不足、员工太笨,并且告诉我,他已经全力改变,但仍不可得。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年轻人,一直在创业做出版,但一直没能真正赚到钱,有一天他急着跟我见面,想告诉我一个突破性的计划。我虽然忙,但仍然很乐意给年轻人一点意见。他说,他决定学习某位成功同业的做法,一年只出20本书,但要求本本畅销,用精准的选书,替代大量出书,来提高利润率。他又说,他仔细观察了这位同业的做法,是大量阅读国际书讯及出版消息,并参加国际书展,与国际出版业建立良好关系,这样就能拿到大书。听完他的说法,我百感交集。
这两个故事,对我而言,有相同的启发,第一个故事是“错不在方法,错在人”,因此检讨方法是无效的,因为人本来就是错的;第二个故事则是“对不在方法,对在人”,因此学别人的方法是没用的,因为人不一样。第一个故事中,恳谈完以后,我的结论异常简单,我根本看错了人,投资错了人。生意没错,时机没错,方法也没错,因为人错了,所以把一切都弄错了。不幸的是,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出版同行的成功,是因为主事者知识渊博、判断精准、眼光独到。因为有英明的选书人,才能选对书、赚到钱。我告诉过这位年轻人,要学习别人的经验,先要解读“人”、学习“人”,把自己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再学习方法才有用。
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老放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甚至觉得自己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外部环境的错,一切都是运气的错、时机的错。面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正确的检讨或思考模式,应该是“一切都是我的错”,先假设自己有错,强行找出自己的错,经过这样严苛的自我检视之后,如果自己有错,你应该会很快找到,也可以进行改进。当然也有可能自己没错,而经过不断反刍自省之后,你更有信心去检讨外部的人或事。在人的社会中,人才是核心;在自己的生涯中,自己才是关键,自己的对错,决定了一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怕面对自己的丑陋,才有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自慢的专业方法——做大生意打小算盘】
做每一件事,都需要精准的判断,不论是杀鸡用牛刀,还是杀牛用鸡刀,都是可笑的事。只不过职场中充满了这两种错误,如何摆脱错误,值得细细推敲。有一个利润中心部门的主管,在执行一个新计划时,申请了一笔庞大的预算,被我打了回去。他颇不以为然,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一、这个计划,难度高、风险大,因此没有充裕的预算没法办;二、与同行相类似的事业相比,同行的手笔更大,预算更多;三、公司做新事业要有决心,如果不编列足够预算,代表公司没有决心,如果公司没有决心,如何让同事们下决心放手一搏?
他的说法,似乎完全无懈可击,每个单一论点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个新计划规模太小,期望值太低!他放大了计划难度,却没考虑到这其实只是个小生意,而小生意是不可能打大算盘、用大投资的,慢慢准备,慢慢培养,慢慢回收!而另一个主管正好被赋予一个策略任务,执行一项新计划。但他小心谨慎、仔细规划、慢慢盘算,以至于在投标过程中,错失良机,最后以相差极小金额的第二高标落选,整个计划泡汤,公司的策略不得不调整。这是完全相反的案例,谨慎没错!错在没能理解这是公司关键的策略作为,在精打细算之后,应该知道此计划其实有势在必得的压力,因而在精算的价格之外,应该用“想象力”得出一个绝对有把握的价格!这是“做大生意,打小算盘”。
不论是“做小生意,打大算盘”还是“做大生意,打小算盘”,都是犯了策略思考的错误,用了不对的规格,用了不对的思考,当策略思考错误时,不论流程、方法、计算有多么正确,最后都会错误。做小生意,讲究“快、准、狠”,时机稍纵即逝。由于规模小,变动大,就只能以快制快,以小博大,没有办法用大生意缓缓而来、长期投资、慢慢调整的方式。做小生意就能打“小”算盘、打“精”算盘、打“快”算盘,就是不能打“慢”算盘、打“大”算盘。
至于策略性生意,需要较大投资的生意,当然精打细算绝对不能免,缜密的规划更不能少,小心翼翼的态度更是必然。因为事关重大,因为牵涉公司的战略作为,更影响公司的长期成败。这个时候,“小算盘”的精打细算之外,更应该宏观思考,用想象力从大局着眼,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短期盈亏,一面错失良机。作为专业经理人,小心翼翼、精打细算,绝对是永远正确的态度,但如果只有打“小算盘”的谨慎,就永远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高级经理人。反之,面对小生意、面对快速变动的机会,如果不能发挥“摆地摊”小贩的机动、应变、快速抢钱的态度,一味要求公司仔细规划、充分投资、慢慢回收,这也绝对不能成就一个杰出的专业经理人。
【自慢的职场关系——相信公司、认同老板,否则……】
我的媒体生涯,是从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开始的。这个老板是个杰出的媒体人,因为老板杰出,公司就充满了人治色彩。如果老板欣赏你,你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但也是因为如此,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在期待老板关爱的眼神,而一旦期待落空,难免就抱怨四起,许多人认为公司缺乏制度,不够透明公平。
那时的我,身处基层,轮不到老板的关爱,也就没有抱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在那里工作,要的是空间和舞台,让我学习历练经营媒体所有的本事,我完全不在乎老板欣不欣赏我,当然也就不会有抱怨。可是在那一段时间,我也认知到一个事实:老板创造了公司,制订了游戏规则(人治也是一种规则),所有的员工都得遵循老板的规则,抱怨是没有用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相信公司、认同老板的逻辑,是员工唯一能做的事。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离开,去寻找另一个你喜欢的公司、你认同的体制和与你逻辑一致的老板。
我最后也就离开了,走上创业之路。但我也永远学会了一点:员工在位一天,就必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对不要与老板作对,不要与老板为敌。可是在当老板的日子,我发觉拥有这样工作态度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员工,从来没有停止抱怨、批评。刚开始,我痛苦不堪,这一切都是我的错,都是公司的错,员工抱怨有理。组织应该调整脚步,留住每一个员工。但结果我失败了,因为我发觉公司其实是一种米养百样人,我努力改变的结果是“顺了姑意、逆了嫂意”,我不可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满意的。
最后,我决定用我自己的逻辑,定自己的规则,然后吸引一群和我想法一致的人,组成我们的核心团队,这或许就是“组织文化”吧。至于那些想法和“组织文化”不一致的人,我只能祝福它们,任由它们寻找自己的桃花源。老实说,我从来不敢说他们是错的,因为他们只是和我的意见不一样,而我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我是错的,时间会让我的公司衰亡,而他们的离开当然就是正确的选择。我相信每一个公司、每一个组织,都拥有一套不一样的逻辑与环境,如果这个组织的逻辑是对的,这个公司就会欣欣向荣,而所有的员工有权选择你喜欢的组织,有权决定你的去留。但是只要你选择留下,就请你相信公司、认同老板。
【自慢的生涯选择——认输逃避的名字是“这不是我的兴趣”】
每一个人该认清低潮的自己、懦弱的自己、想不开的自己,逃避是理所当然的,认输也是可能的。只不过没有人会真正用“认输逃避”作为理由,因为这理由太差劲了,表示自己吃不了苦、经不起考验,于是乎“兴趣不合”变成每一个人最常用的理由。因为买房子的缘故,我认识了一个相当认真负责的房地产中介业务员。最近他认真地向我请教专业的事。我问他:“你不是做得不错吗?为什么想转行?”他回答:“现在我对买卖房子已经没有兴趣了。”我又问:“那你对什么事有兴趣?”他说还在想,不知道。
这个剧情我见过太多了,也太熟悉了。我继续问:“你最近的业绩好吗?”“不好!”和我的猜测完全一致。“你过去的业绩好吗?”“曾经很好。”“那你过去对买卖房子有兴趣、有热情吗?”“那是刚开始的时候,政府不打压房地产,相比现在,生意好做多了。”他的回答也合乎我的预测,他其实并不是因为兴趣不合而想离开,而是因为挫折,耐不住寂寞!根据我的经验,90%以上的原因是,他根本不是没兴趣,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做房地产,也还OK!只不过随着市场起伏,随着业绩波动浮沉,就没信心了。现在想离开,只不过是用“没有兴趣”来回避认输逃避。大多数的人,面临生涯挫折、陷落时,都用“兴趣不合”作为逃避的代名词。
我也曾经陷落过,我也曾经想转业,只不过上天眷顾我,当时我想不出有兴趣的事,也正好没有其他的机会,而我又家无余粮,不能辞职慢慢找答案,只好继续做。而后来,陷落过去了,心情平复了,我又发觉我对原来的工作还是充满热情!这些都是我一时一地的起伏。其实事实的真相十分容易检验,因为如果真的对某事有兴趣,愿意成为你的事业,你会很清楚地知道你要做什么?你也很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只知道“这不是我的兴趣”,为什么有兴趣却一无所知。
老实说,真正对某件事情有兴趣,而一辈子去追逐的人少之又少,这种人都是人中龙凤。而大多数人都是在随缘下接触一件事,熟悉一件事,习惯成自然,终于喜欢这件事,最后因为这件事,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最悲哀的人则是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跨不过生命陷落的缺口而退缩,学书不成,学剑也不成,回首一生,啥都不是。没有人会认输,没有人会逃避,因为理由都是“兴趣不合”。弱者通常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现在你正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吗?
【自慢私房学——当外界疯狂时,你尤其要冷静】
一个周日下午,老婆提议到郊外走走。我们开车随意而行,在郊区看到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是一个房地产项目正在热卖。我们不经意地下车看看,没想到真是个不错的项目,规划良好,有温泉,有全方位数字家庭设施,看房子的人非常踊跃,人声鼎沸,再加上售楼小姐能言善道、招待亲切,我们越看越喜欢,结果,我们不只买一户,而且买了两户,一趟郊游,变成购房之旅。回来后,冷静下来发现,项目虽然不错,但其实根本用不着,我不可能离开市区,搬到郊外,或许退休之后还有可能,问题是我何时才会退休呢?这一切只不过是个浪漫的冲动罢了。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决定除非想清楚否则不买股票,但一到交易大厅里,人声鼎沸,就跟着下单买了;本来不想喝酒的,但大家一起哄,结果大醉而归。从众是人之常情,跟着大家的情绪走,跟着大多数人的感觉走,而忘了自身的处境,忘了自己应有的理性选择,为了一时的痛快付出代价,为了一时的随性,改变决定,只是不愿扫大家的兴,只是不好意思拒绝,只是……我是一个浪漫随性的人,因为浪漫、因为冲动,其实付出了不少代价,因此,我曾经告诉我自己:“当外界疯狂时,你尤其要冷静!”这是我面对复杂的情境,觉得无法自拔时,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在人群中,要保持冷静是很困难的;在情绪高涨时,要保持冷静更困难;当别人掌控全局时,你要保持冷静。这是为什么我们常会因为冲动付出代价,为一时率性而后悔。虽然我告诫自己,不随别人的音乐起舞,但这还是不容易做到,我还是会买一户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房子,还是会做一些事后看来很荒谬的决定。看来告诫自己要冷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有效的方法,才能避免错误。如果你做不到严词拒绝,那么你至少要做到“今天不决定,下次再说”,“下次”的意思,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情绪冷却!
“绝对不同意,绝不做决定”,除非这件事是已经想了很久,做过彻底而完整的分析。冲动,通常是犯错误的根源,只要你当下不做决定,当下“无权”做决定,“无权”只是一个说辞,让对方知道你不能决定,逼你也没有用。其实只要错过了情绪很“High”的当下,经过冷静思考之后,你就不会犯错了。“抵死不从”是基本原则,反正就是不要、不可以、不同意,只要你不点头,所有的错误都不至于立即发生,就有回旋的余地。不过,如果连“抵死不从”都不能度过难关时,那就只剩下一种方法,那就是“逃离现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人多是非多,逃离人多的地方,逃离你自己不能掌控的情境,绝对是避免冲动、避免犯错的最后防线。
【本文完】
选自台湾作者--台湾著名企业家何飞鹏的著作:《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