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9-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
对中国人来说,三中全会是一个特殊名词。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它象征着每一届新政府在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绘制一个宏观蓝图。三十五年前的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
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来的基调,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然而,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也诱导了各种新矛盾的出现,包括两极分化、环境破坏和腐败。2009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内外两组因素的严重挑战。
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中国依靠外国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升级。人民币外升内贬,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化,使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呈不断飙升态势,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昔日的国际竞争优势。无数中小企业在利润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挣扎。高能耗产业,尤其是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空前严重的环境危机。
不解决上面的危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大打折扣,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因此,今年三中全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亚于35年前。
在习近平与李克强领导下的新一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三件大事,就应该包括调整增长速度,扭转经济结构,弱化社会矛盾。
适当降低增长速度,不等于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特别强调不要以GDP论英雄,不等于GDP不重要,而是GDP如何产生、如何被分配更加重要。如果GDP还是靠廉价劳动力,靠无止境的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话,那么,高速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如果GDP是靠技术进步,靠低污染的手段生产出来的,那么,哪怕是速度低一些,也是好的。
扭转经济结构,就是为了实现高质量的GDP增长。发展农业,深化农村建设,发展服务行业,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是我先前讲的“修炼内功”。结构转型,就是修炼内功,用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最大的GDP产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劳动与材料的生产率,从而把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去,才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工资在产出中的比例,打破行业垄断和所有制不合理的分隔,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严格控制分配差别的日益扩大,从而削弱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弱化社会矛盾的目的,将是本届三中全会的另一个焦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